Episode 97: 「Meatware」的开发、更新与维护
这期节目是要谈什么呢?反正不能总结成广义并且边界模糊的「身体」二字——于是便想到了苏珊·桑塔格《关于「坎普」的札记》的开头,说这个同样广义而边界模糊的概念实质上是对非自然之物(技巧和夸张)的热爱。她谈论的是「这样一种感受力,其特征之一,是将严肃之物转化成琐碎之物」。这期节目好像也差不多。
Episode 96: 开门:关于「装人的容器」
在关于濑户内艺术三年展的系列节目(第 25~28 期)中,我们从功能、外形和实际体验的角度谈过建筑,但「建筑」显然远不止这些。作为带有「圣器」属性的人造物,建筑在大自然(nature)与人的自然状态(natural)之间开了一扇门。
Episode 95: 控制社会、泛民艺色彩与杨超越 下篇
《控制社会、泛民艺色彩与杨超越》这两期,是希望成为一个「工程文件」——不是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也不是结论已定的终稿——为那些觉得有点什么不对,又想做些改变的人,提供些微面对各种问题的启发。
Episode 94: 控制社会、泛民艺色彩与杨超越 上篇
「民艺」是片宽泛而迷人的领域,无论匠人、商户、学者、政治家还是艺术青年,都能各取所需地挖到宝藏。如鞍田崇所言,「民艺不是简单地以物品方式存在,而是指放置物品的空间以及在那个空间里发生的所有生活。」做为营造安全感的工具的「民艺」,既可是矛,亦可是盾,端看谁来用,如何用。
Episode 93: 酸滑苦辣甜沙咸,酥腻鲜糯脆韧绵
只盼余生多滋味,年年过去又年年。在《饮食男女》的背景声中开场,我们来聊聊开放思想与开放舌头之间的关系。若同为身体服务的时装设计属于当代艺术,那么取悦口舌肠胃的技法也应可被视作一门高深的创作——要如何以新的角度来讨论饮馔烹饪呢?由于录音时的失误,本期节目音质欠佳,是为憾事。
Episode 91: 二十一世纪初叶文明之一面或在兹
1907 年,青年鲁迅写了《文化偏至论》。2018 年,新的「文化偏至」似乎正在悄然萌芽。全球化和互联网科技带来更多可咀嚼的信息,但同时也在我们脑后插上了连向虚无的导管。如果你不喜欢幼稚化的自己,那或许要首先试着对尽可能多的事物负起责任来。
Episode 90: 行旅闲聊之 Driving to Decentralization
带着连日颠簸的倦意,这期节目谈到房车旅行、卫星互联网与先天审美,也涉及了关于「去中心化生活」的讨论。我们与「去中心化」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是来自政治、经济、技术,还是一种本能?末尾有关于新一档节目的预告。
Episode 89: Put on His Knowledge with His Power
把「政」和「治」混在一起,是造成当下许多误解、犬儒和无力感的主因之一。如何塑造有活力的公共生态,如何借助技术为政策制定寻找平衡(或作出贡献,取决于你的立场),如何以个人身份在中国语境下「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极其值得讨论的问题。
Episode 88: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所有艺术性劳动中,写作或许最不适合被旁观。但这反为文学作品的创造增加了几分神秘感。趁郝海龙的《少年阿珵》面世,我们找了他聊聊这部小说的 meta data。无论是灵感来源、时间分配、环境与工具还是叙事角度的找寻,这令人好奇的过程也许会带来独特的启发。
Episode 87: 更多更多以及更少更少
"Philosophers are people who know less and less about more and more, until they know nothing about everything. Scientists are people who know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until they know everything about nothing." ― Konrad Lorenz
Episode 86: An Awful Lot of Coffee
Edward Abbey 谈美国时提过,"Our culture runs on coffee and gasoline, the first often tasting like the second." 可美国主流文化接受咖啡的时间要晚于南北战争——对此前的美国人,它也属于异域文化的舶来品。当下中国的咖啡馆总数和增量皆达历史最高,但消费的遽增未必意味着我们对咖啡的认知程度亦同等上升。在各种营销包装、专业术语和都市迷思的缠绕下,咖啡是值得「祛魅」的对象——这一杯,喝的究竟是什么?
Episode 84: 「迟早过年」·《现代艺术 150 年》与《山道具》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史以来离消费最近的时代。因此,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离艺术最近的时代。现代艺术离不开消费,反之亦然。了解艺术不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消费者,但至少能让你更现代。
Episode 83: 「迟早过年」·《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与《飞行家》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展现出一派令人茫然的离奇景象。靠着一堆低级且同质化的影片,大年初一大盘 13.55 亿,破全球单日纪录。是看的人太随便,还是拍的人不认真?
Episode 82: 「迟早过年」·《马桥词典》
这是一本个人化的、以词典为形式的地方志。麦克卢汉说,「我们塑造了工具,因此工具也塑造了我们。」语言作为一种沟通手段,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最深的工具,亦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节目中提到的「每个人的词典」,也许已经实现了——那就是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
Episode 81: 「迟早过年」·《单读》
如果《单读》是一个 app,那么它的主编吴琦就是产品经理。从如何更好地呈现主题(解决痛点),到封面(交互)的设计,到内容(功能)的选择,再到收集读者(用户)反馈进行迭代,一册册的「杂志书」就这样带着对过去的挽留,刊载了对未来的期待。
Episode 80: 「迟早过年」·《奇迹集》
都说现在的春节没「年味」了——可这「年味」又原本究竟是何物?或许是那点由传统继承来的、与平日相比更富仪式色彩的「异常感」吧。读读《奇迹集》,有助于从日常中摸索出灵光,透着天鹅绒被也感觉到那粒豌豆的存在。
Episode 79: 「迟早过年」·除夕三本书
各位春节好,又到「迟早过年」特别节目登场的时间了。这期节目从石川啄木谈到寺山修司,再到伊东丰雄;从三行短歌谈到好奇心的不可或缺,再到建筑与环境。大年三十,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叔姨伯姑,一起聊书。
Episode 78: 作为生活方式的女权主义
虽然无论以理性抑或感性视角来考察,多样性都是美好社会的基底,但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却也总导致不公,将各种群体引向矛盾、冲突与危机。塞林格说过「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显然,我们需要来聊聊「该不该」的判断尺度在哪里。
Episode 77: 看着电视长大的人 下篇
这是与西冰「聊电视」的最后一期。客厅里的电视机和机顶盒也许会蒙尘,但广义上的「电视」不会消亡,只会以更多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生活里。而随着观众和内容生产者的减少,传统的电视行业,会不会退回到最初「少数人做给少数人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