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74: 这么远,那么近
「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老许在《十三邀》的开篇语里这样说。他说这里的「偏见」是「问题意识」——而要直面问题,无论它是源于自身或是他人,都需要自嘲式的勇气。以这位「不靠谱的作家和勉强的创业者」为参考,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开始校准自己对世界的偏见。
Episode 73: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阴谋论能让我们安心,因为它们提出的世界模型比世界本身更容易理解。无论它有多黑暗或多具有威胁,至少我们内心少了未知带来的恐惧。」——引自 William Gibson 对 Peter Ackroyd《伦敦传》的书评《吞城:消化大城市的艺术与科学》。抱怨的言语激不起思考。灰黯的眼睛看不到光明。
Episode 72: 「书」与「非书」的时代
在节目里任宁提到他所知的亚马逊线下书店有两家,但其实早已远不止此——目前已在美国东西海岸营业的网点就有 13 家之多,另有两处即将开门迎客。这是怎么回事?实体书,线下店,不是被亚马逊亲手推下悬崖的么?我们都觉得技术推动生活前进是理所应当的,每次出现瓶颈,总会有人做出新东西将其突破。可是,电子书,算「书」么?
Episode 71: 任宁 0211 vs. 任宁 1102
反馈听众来信之后,接着的是以展望的形式进行的阶段总结,面临「岁数」时如何与自己相处的心得,戒烟带来的经验收获,以及使用「I」和「X」来对 2017 做的概括。在这一年的尾巴上,你有什么话想对未来的自己说?
Episode 70: 技术不再重要?
名字里带「科技」的公司越来越多,技术在企业里的分量却越来越小。各种平台级的基础设施越做越便利,价格也是一跌再跌越来越低。白天的经历越充实,晚上聊起来就越起劲。也许以后不会有人说「我有一个想法,就缺一位程序员了」,而是会说「不要创业了,去搞运动吧!」
Episode 69: 摇摇晃晃的人间
我们总会在安顿与漫游两种欲望之间来回切换。三浦展写过:「……消费行为早已超越了消费本身,寻找自我的热潮开始不断扩大。换言之,人们开始不断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却无法得出结果。」作为一种消费的旅行,会如何就「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这样的问题给出答案?
Episode 68: 假如桑塔格有 iPhone 下篇
与林叶和姚瑶谈论手机摄影的第二部分。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有过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但当我们拿着手机,用一种记录当下现场的心态抓下咫尺之遥外的情境收入「囊」中,我们所收获的显然不必定是好照片。是什么变了?又有什么没变?
Episode 67: 假如桑塔格有 iPhone 上篇
全世界最大社交应用之一 Snapchat 的母公司 Snap 的官网上,有这样一段话:「Snap 是一家相机公司。我们相信,重新发明照相机是改善人们生活与沟通方式的最佳机会。我们的产品使人们能够表达自我,活在当下,了解世界,欢乐一堂。」 这足以说明摄影的重要性。「咔嚓」一声,意味深长。
Episode 66: 「……所以还是公社嘛!」
「内容的聚合和呈现」,是互联网作为一类媒体的本能,是萦绕在科技界终日不散的话题。在「读点好的,这很重要」的信念下,理想主义与话语权的纷争在推拉着内容生产者们的臂膀,读者们也蜂集于自己认可的品牌周围,形成了一个个基于语境的同志集体。在这期里,听听前《离线》主编李婷怎么说。
Episode 65: 不完整的白
除了那些不可言说的事物,日常语文很多时候可以成为探究问题的入口。Studio 4℃ 改编松本大洋原作的动画电影《恶童》(鉄コン筋クリート)中有句台词可作为本期节目结语——「也许白早就拥有了一切的答案,只是到成型为止,还需要一些时间。」
Episode 64: 「中文互联网补完计划」
如何在线上环境中恰当地生产与策展(curate)内容,是数字媒体素养教育(digital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要达最好的教育效果,则须将主动权交予受众手中。本期节目不甚周延地探讨了「简书」,也谈论了如何激励和管理 UGC 和 PUGC 用户的体会。
Episode 63: 翻译也像是甜甜圈的洞一样
若仔细想想的话,我们所进行的大多数的沟通交流,人人或人机或机机,都可被归入「翻译」的范畴。翻译,面对它,没有人可以不犯错,只能尽量呈现不那么糟糕的结果。它是一条思想之间的通路,亦是一座充满歧途的迷宫。——你听懂我在说什么了么?
Episode 62: 你有几个 Ziggy Stardust?
现实世界中的人会想象虚构的东西,而虚构的世界也在对现实施加影响。在虚构与现实之间行走得游刃有余,在恰当的时候变身而不丢魂,是一种当今时代的必备技能。不要被「认同」的边界困住。去看看《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Episode 61: 「全部标为已读」
各种讨厌的近期消息显示,我们似乎应该学台湾朋友的念法,把「微信」叫做「围信」——是时候聊聊那一座虽古老却没有「围」墙的花园了。另外,硅谷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正在开展推荐试读计划:每月一美金,最长可试读三个月。若您对此感兴趣,欢迎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将试读链接发送给您。
Episode 58: 「一切问题都是品味问题」
Web 2.0 让互联网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更为直接的互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这些年过去,最近有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对自家网站的评论区做出各种限制——这举动背后的理由、动机和衡量标准在哪里?本期节目讨论了「线上评论」这件事,也做了听众反馈。
Episode 57: 「给大众准备的小众内容」
从第 53 期开始,我们准备陆续花几期节目从不同角度来聊聊媒体相关的话题——比如这期——「少数派」这个词,究竟是褒义的成分多,还是贬义的成分多?也许这取决于你站在哪一边,或者你有没有听这期节目。
Episode 56: 桃燃锦江堤
这是与《比特新声》在公共绿地区域进行的一次无明确固定主题的串台聊天特别节目。虽然周围来自幼儿与麻雀的杂音和室外录制造成的音质下降也许会对收听者造成负担,但这样的环境却令对话者非常放松,口无遮拦。「桃燃锦江堤」是这次录音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收录于《比特新声》的第 147 期「烟锁池塘柳」。
Episode 55: 写新闻和看新闻
从「report」与「journalism」谈起,这期节目讨论了目指《华尔街日报》的新商业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又聊到试图以「社区驱动」为思路改善新闻业界的 WikiTribune,以及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说坚持公正中立是否还依然重要。
Episode 54: Burning Chrome:Google I/O 2017 会后
这是场三人越聊越精神,一人默默睡着了的谈话……「Burning Chrome」取自 William Gibson 的早期作品,里边有句话很出名:「the street finds its own uses for things」。在 Google 的「AI First」旗帜下,大家都开始以务实态度,挖空心思为人工智能寻找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这家以「狂野想法」著称的科技巨头,是否正在变得无聊?就本期节目写来反馈,有机会可得 Google I/O 2017 周边礼物。
Episode 53: 看 TED 视频能改变人生么?
在这个时代,社会教育正在变成一种泛娱乐(也许它本来就应该如此),典型例子便是自我定位为「媒体」的 TED——所以「Ideas Worth Spreading」强调的重点是「传播」而不是「保真」。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 TEDxSuzhou 的发起人赵玉宏,来谈谈关于 TED 的输入和输出。
Episode 52: 神奇 Deus ex machina 在哪里
《蝶恋花·导语》
海报修图生热议。大腿腰身,总比真人细。音乐剧中说色情,互联网在劫难逸。
费尽心机寻刺激。社会本能,爱美远实际。播客乱谈些主义,猜天外救星之计。
Episode 51: 如何享受现代生活
"If the world were merely seductive, that would be easy. If it were merely challenging, that would be no problem. But I arise in the morning torn between a desire to improve the world and a desire to enjoy the world. This makes it hard to plan the day." ——是的,这期谈论如何避免被撕裂。
Episode 50: 我知道你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
这期的标题可以有三种断句方法:「我知道,你不知道,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以及「我知道,你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分别对应三种我们对于隐私问题的顾虑。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漫谈,我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去更多关于隐私的认识和思考。
Episode 48: Show Me the Money 上篇
可能在许多人眼中,现在来介绍数字货币,是件迟到太久的事,「风口」已过。但毫无疑问地,对更多人而言,「数字货币」依然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期节目谈论了「数字货币」本身、它的运作原理,以及目前一些新闻背后的实际意义,适合对这个话题仍抱有好奇的听众。
Episode 49: Show Me the Money 下篇
「以太坊」,究竟是一种技术、协议、组织、平台、货币,还是一项应用?(反正不是个地名……)这个越来越多人投身其中的项目,究竟在做些什么?这期是上一期的细化版,主要谈论以太坊以及围绕着它的相关应用和故事,最后扯开去以赛博朋克结尾。建议听完上期节目再来听。
Episode 47: 土豆嫁接西红柿
谈话中,我们数次说到小时候——似乎在小时候,很多人都对身边的动植物充满好奇,但这份兴趣却随着长大而逐渐泯灭——希望这期「与植物学家侃大山」的节目能让你回忆起那种美好的感觉。另外我们也聊到了与博物学科普和互联网媒体相关的话题。最后的彩蛋是米花吹卡祖笛。
Episode 46: 直播「西游记」
沙特刚决定要建全国第一家电影院,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好莱坞,主播露肩膀会遭到用户投诉……「中东」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新奇而陌生,似乎只会出现在《新闻联播》里的地方。这期我们找来了在海湾地区从事互联网直播的刘博夏,来谈谈他的「西游记」。
Episode 45: 「迟早过年」·《新闻的骚动》
微博刚刚兴起的时候,曾经有人开玩笑——每天头件事就是刷微博,遍览从身边到国际的各种新闻并留下自己的评论,简直像是皇帝上早朝。但慢慢地,「上朝」变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状态,所有人都身不由己,被喧嚣纷杂的新闻裹挟——「黑格尔认为,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源泉和权威检验标准时,社会就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Episode 44: 「迟早过年」·《重游缅湖》
你有没有过「一人分饰二角」的感受?当知道某件事「原来是这样的」,我便常想起小时候对这件事的印象——就好像那时的自己还在,可以随时跟他对话。读《重游缅湖》,就给人这种感觉。旧日子回不去,但关于往昔的记忆,总能教人遇上时间倒流的意外。
Episode 43: 「迟早过年」·《莎士比亚》
你有偶像么?你会给偶像起一个爱称么?你会千方百计地找到哪怕一缕自己跟偶像之间的关联么?如果会,那这本粉丝写给偶像的书值得一读——而且这位粉丝本身也是许多人的偶像。「迟早过年」的第五期,聊的是安东尼·伯吉斯的迷弟之作,《莎士比亚》。
Episode 42: 「迟早过年」·《礼拜二午睡时刻》
2016年整体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在春节前被一场「直男癌」和「女权婊」的激烈争论搅得火热。而无论结果偏向哪方,网络糙话都将是这场口水战的赢家之一。古人云「言为心声」,我们的用语选择往往透露出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这期节目无意导出任何结论,只是希望能引发更多的怀疑和思考。
Episode 41: 「迟早过年」·《一幅画开启的世界》
油彩会褪色,帆布会发黄,但动画导演高畑勋用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不会变旧的,比如附着在画上的种种回忆,想起来,总是鲜活无比。写邮件来分享你的看画经历吧——或者告诉我们,「特列季亚科夫」用上海话怎么说?
Episode 40: 「迟早过年」·《论家用电器》
一本名叫《论家用电器》的书,你觉得会是关于什么的?答案是:一部文化理论随笔集。作者汪民安是研究哲学的学者,他将家用电器作为传记的对象,以他独有的「诗意」来探讨电器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空间权力结构。这期里,让我们来聊聊一些被忽视许久的存在吧。
Episode 39: 「迟早过年」·《现象》
欢迎收听「迟早更新」的春节特别节目「迟早过年」!我们打算趁放假来聊聊阅读,也算是给大家推荐几本书看。大年初一的话题,是多次在往期节目中提及的艺术家杉本博司的书——《现象》——都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有的时候,亦可通过本质看现象。
Episode 38: 东京创业故事
无论是 Ruth Benedict 的《菊与刀》还是 Alex Kerr 的《犬与鬼》,都觉得日本处处充满了矛盾——就像中国人对于这个国家的态度一样。这期节目我们找来了旅日十年、创业中的互联网从业者张文杰,请他来谈谈对日本科技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Episode 37: 吃螺蛳粉,读《离线》
还记得几年前火热的「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路口」这个词么?这期我们跟傅丰元一起,聊了聊《离线》这本站在这个交叉路口上的、目前所知最棒的中文科技杂志,以及围绕在它周边的一些话题——从《离线》到「利器」,从选题到写作,从工具到偏好,从阅读推荐到正宗广西螺蛳粉。